初中“e”环境作文教学实践研究
[ 2016-2-22 18:21:00 | By: jshmgjh ]
 

初中“e”环境作文教学实践研究

主持人:海南中学 龚锦辉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e”环境:“e”,作为一个网络用语,代表的是互联网;“e”环境,就是指网络教育环境。

e”环境作文教学,是以电脑技术和信息数字化为技术依托,使作文的资源、内容、方法、分享和评价实现网络化的一种教学方法。简言之,“e”环境作文教学,就是利用网络技术环境来进行作文教学。

初中“e”环境作文教学实践研究,就是基于互联网背景,通过数字化平台,面向初中生开展的网络作文教学实践的研究。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正逐步深入地走进我们平常的教学活动当中,运用多媒体网络环境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也就成为当前我国进行教育研究的一个项目。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因其枯燥、程式化、低效而困扰教师与学生,而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使作文教学出现了新的亮点。通过搜索资料,综合各研究资料,我们发现,“e”环境作文教学的研究已经起步:小学阶段,临沭县蛟龙镇新华小学课题组就“云平台上数字化故事与语文教学的研究”展开了研究,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的王圣颖老师就“数字化环境下作文教学”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另外河南省濮阳市的吉雪霞老师也对数字化作文教学作了初探;初中语文学科,江苏常州第二十四中殷涛老师、上海市建平中学张光录老师、湖南汉寿的吴宏春老师等在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上也作了初步的尝试。但,我们也发现,整个研究较多地停留在单篇作文的设计、单节课堂的教学上,少有系统、全面的实践研究,且未形成系列化的操作策略,实践的指导意义未充分体现。

本课题拟从构建“e”环境下作文教学及评价模式入手,重新打造作文课堂,力争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e”环境作文教学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研究价值

1.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网络资源,使作文教学资源得到拓展延伸,并能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量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素材,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2.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e”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掘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e”环境作文教学,大大促进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将得到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3.全面实现作文课堂的翻转。创新初中作文教学模式,充分延展作文课堂的空间。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作文教学的时间、地点发生转移变化,专题网站学习、作文教学实施过程、作文互动评价可以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拘囿,从而实现实现作文教学由课堂转向课外、由课中转向课前课后、由学校转向家庭的翻转。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利用“e”环境自主获取信息、自主作文、自主评改的能力,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动手、创新合作、广泛交流的意识得到明显的提高,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2.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出并确立初中“e”环境作文教学一般模式,形成一套“e”环境作文教学的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使作文教学走出传统课堂教学的拘囿,实现作文教学由课堂转向课外、由课中转向课前课后、由学校转向家庭的翻转。

3.通过本课题研究,丰富教师教学手段,拓宽学生学习形式,以“e”环境作文教学为突破口,逐渐渗透到学校的其他学科教学中,实现多元化教学。

子课题设计

子课题1:初中传统作文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主要调查传统作文教学现状;了解传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子课题2:初中“e”环境作文素材拓宽研究

主要研究“e”环境下,如何使作文素材得到拓展延伸,并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

子课题3:初中“e”环境作文教学模式研究

1.“e”环境作文主题的选择研究

2.“e”环境作文素材的拓展研究

3.“e”环境作文情境的创设研究

4.“e”环境个性习作的指导研究

子课题4:初中“e”环境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1.“e”环境学习小组(共同体)的建设研究

2.“e”环境作文修改的方式研究

3.“e”环境作文评价的途径研究

子课题5:初中“e”环境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研究重点

e”环境作文教学模式和评价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认真分析初中传统作文教学现状,实施“e”环境作文教学,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将多种理论知识和作文教学实践相结合,探寻“e”环境下的作文教学的最佳模式,促进学生作文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基于“e”环境下的作文教学实施,我们从作文教学专题网站的建设、网络作文教学实施的过程、网络作文教学评价体系的确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1.建设“e”环境作文教学专题网站。教师把各种教学内容制作成Web网页,组成Web网站,存放到Web服务器上。利用www浏览器,让学生随时在专题学习网站和Internet网上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进行网上学习和交流。网页的设计按照一定依据进行科学分类。

2.研究“e”环境作文教学实施的过程。“e”环境作文教学是基于网络技术环境下的作文教学,它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力求形成一套新的作文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该体系重点研究作文主题设计、情境创设、素材搜索、信息共享、个性写作、平台发布等环节。

3.确立“e”环境作文教学的评价体系。根据初中各年级写作目标和应用网络的水平,从写作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建设学习小组(共同体),制订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家长和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在“e”环境下进行互评互改,共同提高。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52月—20159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起草课题研究与实施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159月——201612月):

1)落实各子课题的内容和方案,开展专项研究活动,并分阶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2)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改进研究与实验工作。将其用于各年级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如此反复。

3)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操作模式和策略,并对操作策略进行评价。

3.总结、结题阶段(20171月——20175月):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完成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主要采用调查、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反复研究,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

1.调查法。通过书面调查、网络搜集和座谈的形式,分析所获取的有效数据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作为研究的实际依据,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并能够根据学情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目标地实施教学与研究,及时总结每一个阶段的研究成果。

2.案例分析法。这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在课题研究的实际过程中,以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案例来分阶段逐步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对于每个教学的实际案例,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进行及时的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直到达成相应的研究目标。

3.对比分析法。主要采取纵向的整体对比和横向的个体对比的研究方法。其根本目的是要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成效,来证明实施的价值。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也可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持续发展,“e”作文实践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巩固。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为初中作文教学注入活力,开辟作文教学新路径。“e”环境作文教学利用网络本身所具有的优势,通过搭建专题作文网站,以丰富的写作资源拓宽作文素材,实现全程性的思考与交流,实现教学时间、空间的翻转和延伸,弥补传统写作环境的先天不足。

2.“e”环境下作文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的、健康的写作空间,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提高,学习的深度更深、广度更广,通过读、写、评三个环节,切实激起学生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素养,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自主获取信息、自主作文、自主评改,最终实现自主发展。

可能创新之处

1.打破传统课堂时空框架。“e”环境下作文教学不再局限在课堂45分钟时间里,也不再局限于学校的课堂上,“e”环境以其交互性、可控性、协作性和开放性,以及学习资源独特的共享功能等优势,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为创新作文教学方式提供广阔的空间。

2.增强学生参与度、体验度、自主性。“e”环境下作文教学,通过建立起若干“e”学习共同体,充分体现学生作文主体性,写作过程的体验度和参与度将得到极大地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得到激发,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3.作文交流分享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e”环境下作文教学,通过多种网络交流平台进行互动,实现远程联动,其成果的分享也可以实现多样化。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课题开题研究报告

开题报告

2015.9

初中传统作文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问卷集

201512

e”环境作文教学课堂案例集

案例集

2016.10

部分子课题研究报告集

报告集

2016.12

《初中e”环境师生共写共评作品集》

作品集

20171

最终成果(限3项)

“初中e环境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报告

20175

“初中e环境作文教学实践研究论文集

文集

20173

《初中e”环境师生共写共评作品集精选》

作品集

20174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包括课题主持人在内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课题组成员的能力

本课题将组织校级以上的语文骨干教师担任各子课题组的组长。课题核心成员为从事一线教学的市级以上骨干,有主持、承担省市级课题研究的经验。

2.研究的前期准备

1)有良好的硬件基础。我校是南通市首批数字化试点学校,学校实现班班通,各班级都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授课,教师都较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校有高素质的领导、计算机教师、语文教学骨干组成的团队,学校有自己的计算机平台,有独立的网页建设能力,学校还组建了数字化实验班,有可供课堂交互式使用的平板电脑,全体教师均参加了数字化培训。

2)有扎实的研究能力。学校建校时间不长,但是科研氛围浓厚,从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我校均有省级的研究课题,目前学校有省市级研究课题10个。

3)有充足的前期准备。建设数字化校园之初,我们就已思考“e”环境教学问题,期间还积极与教科室专家联系,邀请他们参与“十二五”课题的思考;同时,我们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与调研工作,对现课题研究的方向与方法有较为清晰的思考与筹划。

3.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经费保证。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课题启动后,课题研究的各项费用将及时到位,预算两年的总研究费用为10万元。对于其它所需的条件,一并给予信誉保证。

2)组织保证。学校将成立课题研究管理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由学校教科室统一领导筹划,学校还将建立规范的检查评估制度,定期检查督促课题的进展情况,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到位。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16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