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来了,何以只有羡慕
——匆匆2014,我的成长历程叙事
海南中学龚锦辉
蓦然回首,2014已经踩在了脚下,年轮碾过,已然是2015的2月了。
2014在海南匆匆而过。
8月是煎熬的。8月之前,我还是一个交流教师,一年的交流期结束就意味着要返回原单位,而原单位人员富足,未来不可测,内心充满担忧迷茫。8月,终于在等待中拿到了调令,终于可以从此安心在海南中学工作了。这是我工作17年以来第一次调动工作,无数次神往市区学校,却不曾想到扎根于海南中学,命运弄人,在2014实现了转机。
2014的上半年,勤勤恳恳做着本职工作,担任初一(6)班的语文老师,在海南中学校长办挂职,虽然是交流教师,学校各方面对我们比较照顾,但是自己没有松懈,以一贯的工作作风教书、做事。在初一(6)班,努力上课,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在校长办,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让领导放心。
2014的下半年,正式成为了海南中学的教师,主动申请回到初一,担任班主任,教两个班的语文,由于校长们的信任,继续做着校长办、教科的一些事情,换了身份,我更加努力地工作,每一项要求做的,我尽量做到最好。
我比较“擅长”的是文字工作,在这个双引号里,其实包含着无数个不眠之夜,文字工作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有时毫无头绪,有时绞尽脑汁,个中辛苦,只有自己最清楚。幸好一路走来,一项项工作都在压力下完成了。
2014,实现了工作上的一个目标,40岁前被评上了高级教师。于很多人来说,高级教师就是事业追求的终点,于我自己来讲,这是一个新的开端,2014,我在海南,获得了第二次成长发展的可能。海南是一个新的平台,和我有关的很多方面都将迎来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新的发展。
我是一个语文教师,这是我一辈子的身份,所以,我理应在专业上更上一层楼。
上好课是最最重要的。17年在乡下,来到海南,我深知上课不过硬是很致命的,而上一次课就是一次很好的提升,于是一有机会就积极争取上课,10月份在东灶港执教同题异构课《幽静悲剧》,在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学协作区教研活动中执教《本命年的回想》,在校首届生态杯优课评比中,执教《雁门太守行》获得一等奖,2015初,参加了李庾南实验学校语文优课评比,为外市新教育培训团执教了《我们家的男子汉》,参加了微课评比。虽然每次上课都很痛苦,但我知道唯有经历阵痛,才能得到收获。
教育科研同样是命脉。海南中学的施校长像神一样的存在,给我巨大的鞭策,他的每一节课都能形成一篇大部头的论文,让人仰望。我不敢偷懒,虽然没有科研方向和教学主张,但也在摸索中尝试论文写作,2014分别在《语数外学习》、《语文天地》、《语文教学通讯》发表论文三篇,在南通市第八届教师专业成长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在201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海门市选拔赛暨海门市“弘謇杯”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在海门市委宣传部民政局组织的“纪念先烈·报效祖国·圆梦中华”征文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另外,和姜红老师申报的海门市级课题《城乡学生学力比较研究》已经立项。和我的2013、2012、······相比,已经跨出了一大步,但是跟走在前列的“施特劳斯”相比,不敢望其项背而自惭形秽了。
我的工作重心还在初一(16)班,我是班主任,我是语文老师,这是我在海南的第一届,我知道有信任和质疑的眼光同时存在,我必须要做好。但是,17年积淀下来的,经验之外,肯定还有陋习,我必须在教学上反思创新。初一语文是教研员俞玉萍的改革阵地,我紧紧跟上,另外我还在写作上,开辟出了一片新的田地。
半年时间,每周一次作文,和学生共评共写,终于在年末,140页的“海南中学初一(16)班师生共评共写作品集”《匆匆2014》问世了,学生嘱我写的《后记》,我想便是我的2014的写照,不全面,但是真实。以下是《后记》:
匆匆2014,有很多深刻的记忆。2015已经踩在了我们的脚下,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又出现了另一个关键词:期待。
《匆匆2014》非常应景地跟上了《匆匆那年》的乐音,记录了九月后100多个日子的辛勤耕耘,我的学生们每周都会用文字记录生活,然后,打印,电邮给我,而我,于每周日晚,收件,整理,修改,排版,点评,每一次都尽量把所有的文章都放进文档里,每一次都乐此不疲,每个周一的清晨,在第一时间来到文印室,找到陆东升师傅,递烟打招呼,等印好之后,一路小跑奔向16班,那里,48个学生等着我开讲作文,点评孰是孰非。这一坚持,不觉已经19周了,匆匆2014,就在忙碌中度过。
仔细算来,一个学期的语文课,几乎超过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师生共评中流逝,印象最深刻的是“激情、悲情、温晴、感动2014”的作文讲评课,我们分组准备,选取材料,制作PPT,撰写讲稿,不亦乐乎,林卓这一组的讲评不但有漂亮的PPT,还有优美的钢琴音乐作为背景,这一次作文点评,好几个小组的演绎堪称精彩。
用不着翻看记录,每一篇好文章我都能记得内容,江添的《落叶》是我们班刊登在《海门日报教育周刊》上的第一篇,接下去,陆续有袁姝的《感受摇滚》、《爷爷的土地》,张雨轩的《过节》,林卓的《上菜场》登上了报纸,而更多地好文章埋在了我们每一期的作文讲义里,现在,我们把那些曾被隐没的宝石拿出来,让他们好好璀璨一下。
我们班一共有48名学生,非常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有7名同学至今没有给我发过哪怕是一篇文章,如果哪天48名同学都能把你们的文字发给我,那么我会很高兴,虽然会增加我的工作负担,但是“一个都不能少”才是完整的班级写作。幸好,这个学期还没有结束,在剩下的3个星期里,我非常期待你们加入,非常期待初一(16)班第一本共评共写作品集里绽放出48个不同的生命之花。
同学们的文笔参差不齐。我们有超一流的写手袁姝,每一篇文章都信手拈来,自然朴素,不事雕琢,几乎篇篇是经典,语言之老练,表述之平静,含义之深刻,令人惊叹,往后的专业方向,玩语言文字估计是必须的了;我们有一流的写作高手,林卓,沈睿博,张凯欣,陈若瑜,施天,茅雯倩,曹越,徐玥,何超宇,盛绎蓉,朱宇婷,他(她)们各具特色,有的幽默,有的细腻,有的辛辣,有的活泼,有的沉稳,有的新颖,有的怀旧;我们还有只露冰山一角的天才级写手,姜嘉杰的小说,施航煜的散文,樊荣的田园乡村系列,以及林卓的自由诗,茅雯倩、张凯欣的玄幻作品,无不让我觉得每一个可怕的写作潜能;一个学期下来,我们有充实的写作记忆,曾经有一个星期,我们进行了每天一篇的魔鬼实践,可是,可是,时至今日,恕我耳背,我没有听到过一个学生抱怨,没有听到一个家长反对,相反,每当我布置一周作文题的时候,学生们都集体“麻木”失声,似乎都在期待下个周一的到来。在这样的反复训练,不断升级中,我感到我们初一(16)班的孩子们是有收获的,是有进步的,何超宇,龚佳豪,张雨轩,董舒欣,方添宁,徐万里,张颢腾,俞潇乐,王陈婧,杨喻婷,徐镭,陆艺玮,韩其霖,陈威铭,他(她)们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或者描写变得细致了,或者感情变得丰富了,或者语言变得文学味了。除此之外,刘颖轩,李旸,张嘉龙,李晓鹏,陈奕恒,尽管写作基础不尽如人意,但是每次写作,他们都能保持兴奋的兴致,据说刘颖轩相当的崇拜他的语文老师,以致改变了穿着风格,也和老师一样了。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未来还不可知,我期待每一个学生都能出现奇迹,都能让自己以后的人生不仅有宽度,还有厚度。我期待。
这本《匆匆2014》师生共评共写作品集,凝聚了48个学生一个学期的心血,虽然有几个学生暂时没有稿子,因为他们,衬托作品集的不易,我相信也会因为作品集的诞生,会让他们无比的羡慕和失落,于是在接下去的第二本,第三本开始写作的时候,期待他们自觉自愿地加入我们班写作的大潮中。
这不是什么实验,也不是什么课题,其实这就是每个班级每个语文老师都在进行的常规写作训练,而我们初一(16)班,不过更善于积累,更善于坚持。我们无意制造声音,因为我们还不是什么好声音;我们无意引人注目,因为我们的海南之路才刚刚开始;我们无意哗众取宠,因为我们只是热爱写作。
当我的头脑中产生完成这本作品集念头的时候,其实是在学期的中段,手头的电子稿已经有许多,为了激励学生写作,我扬言某某学生坚持这样写下去可以出一本书了,之后,我勉励学生到期末每人修改编写一本作品集,在期末庆典的时候展出,至于班级,我敷衍着说看情况,时机成熟的话挑选优秀作品,编一本班级作品集,不想《匆匆2014》早在学生个人作品之前就要出世了。非常感谢袁姝和林卓两位同学,我交给她们的时候,只有两件东西,一是几百篇电子稿,二是我的创意,她们欣然接受,在短短的一个星期时间里,完全领会我的意图,设计封面,撰写主题语,编排修改,优中选优的同时,尽量把每个同学的作品放进去,我知道选择是艰难的,袁姝在《序》中说:选择好比是不知道砍去左手还是右手,我还知道,有些作品其实不能称之为作品,袁姝和林卓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这样的作文修改,既然这样,那么我想接下去再适当留一点时间给几个没有作品的同学,让他们尽量加入我们的行列,这本作品集再增加一些篇幅,收齐48名学生的作品。
晚上,当我打开邮箱,看到袁姝发来的《匆匆2014》定稿的时候,感到非常的高兴,忽然记起答应要写一篇后记的,就赶紧开工了。《匆匆2014》即将问世,我的心里又有诸多期待:如果有一张班级的集体笑脸,如果每个主题都配上一张照片,如果还有任课老师和家长参与进来,如果文章更加精彩文体更加多样,如果写作能成体系工程,如果真能交付印刷结集出版······
没有如果,只有期待。
2015年1月18日夜